第三,科举考试的舞弊。明代科举考试以乡、会试为主,对考场纪律作了严格的规定,然而科场舞弊却依然存在,并随着防范措施的日益周密而益趋高明。正如《明史·选举志二》所描绘的那样:“贿买钻营、怀挟倩代、割卷传递、顶名冒籍,弊端百出,不可穷究,而关节为甚。”所谓关节,就是在乡、会试前买通各房官,让他们在试卷上写出关键的字眼,便于考生顺利做好答题,或故意扣下成绩好的试卷,为其录取扫清障碍。有的考生还打通主考官的关节,让他们泄露题目。沈德符在《万历野获编·关节状况》中列举了三件泄题事件。一是永乐二年(1404年)解缙为会试主考官,将廷试策题透露给江西永丰人曾棨,使之得中状元。二是正德辛未科(1511年)内阁次辅杨廷和之子杨慎,因预先知道策题而获得状元资格。三是万历庚辰科(1580年)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儿子张懋修,因试策题目为其乃父所出而中状元。明代对科考舞弊除防范极严外,对其惩治手段也是极严厉的。对此,明廷虽然屡颁禁令,并采取种种防范措施,但科举舞弊不断花样翻新,防不胜防。考风的败坏,导致士习的败坏,甚至影响到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败坏。
四、科举取士对社会心理的影响
有明一代,入仕为官成为科举中式士人的唯一出路。然而中式士人的出路,因出身等级的不同又有较大的差异。一般来说,明代入仕最重进士,进士又以入翰林为主。明朝“状元授修撰,榜眼、探花授编修,二、三甲考选庶吉士者,皆为翰林官。其他或授给事、御史、主事、中书、行人、评事、太常、国子博士,或授府推官、知州、知县等官。举人、贡生不第,入监而选者,或授小京职,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,或授教职。”[29]天顺二年(1458年)以后,翰林院官专用进士出身之人,而翰林院则是升入内阁的首要阶梯,不能进入翰林院,也就无法进入内阁,升至大僚。因此,科举考试,取得进士资格,进入翰林院,再入内阁,仕至内阁大学士,是士子们最企羡之途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