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夏与巴蜀的关系,除了禹生于川西,古籍传说中还遗留下一些其他的记载。主要有三:一是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,娶蜀山氏之女,生高阳,封其支庶于蜀的故事,而禹被认为是黄帝的玄孙(载《史记》《华阳国志》)。二是夏启之臣孟涂“司神于巴”且听讼于巴人(载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)。三是夏桀娶岷山二女,成汤放桀或夏的遗民于南巢(载《尚书·汤誓》)。夏启之臣能司神、听讼于巴,可见夏与蜀应该有共同的宗教、信仰、法律体系。蜀与夏有共同的祖先,夏后多娶蜀女,而夏亡后,遗民被流放于蜀地。种种迹象显示,蜀或许就是夏的祖宗龙兴之地,而三星堆古蜀王国乃是夏文明的子宫。近年新出土的地下文献资料,也证实了这种推测。2004年重庆云阳旧县坪出土一块东汉熹平二年景云碑,碑文说大禹后代,夏后氏少康之子帝杼遵循大禹石纽、汶川之会的遗则,所谓“述禹石纽、汶川之会”,甲帐龟车,巡狩巴蜀。
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隆背具齿海贝
近来学者对三星堆与二里头文化之文化近亲关系逐渐已有认识,比如有的认为:“夏与蜀既是文化同源,又各自独立发展,在发展中不断交往交流”,或者认为这种交流是双向的。也有的认为:“蜀与夏的确可能是文化同源的南北两大支族。”学者谭继和撰《禹文化西兴东渐简论》,进一步认为,禹治水始于岷山,扩及九州,提出夏文化初起于西蜀,而兴盛于河洛的看法,并概括为“夏禹文化西兴东渐”之说。从作为人王的禹来看,他出生于蜀地,又学于“西王国”,蜀与夏在文化上应该是传承的关系。很有可能,古蜀人的一支出川东进,在中原的诸夏部落中获取了支配性地位,因而成为盟长,从此遂被称为夏后氏,并将古蜀文化的主要元素带到了中原,随后又通过与其他文化的融合,使其得到了发扬光大。段渝教授断言: